茶文化的痛点(茶文化错位的误区)
对茶文化错位的误解

茶的味道没有错。持有错误的人一处理,错误自然会转嫁到茶里。伪文化占据了整个茶行业消费市场的末端。说到茶,十有八九,“茶文化”是个怪胎语素。恶性膨胀的传播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长期毒瘤。一大批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在城市里与茶相关的每个角落,都在批判不懂“茶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被传授,然后传播出去,茶文化的真实性转化为现实主义。听听专家怎么说,听听著名专家怎么说茶叶应该怎么泡。难过?
高飞侠,国内学茶学的,大多是研究茶叶的前端技术。他们基本上不关心市场上讨论的茶文化。在他们看来,似乎茶文化属于历史文明的学科,很少有人认为自己的种类、修养、体系才是真正的茶文化。
好了,茶文化是历史了。历史是科学吗?当然不是。那么,用“茶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的合理性何在?现阶段的答案是,在劳动部门,他们每年都批量生产“茶艺师”。起初,很多人认为这个名字代表了茶文化的主体。后来人们慢慢发现,这个名字是针对没有学历的失业人员的一个月再就业培训。更高的水平是职业技术学院为了使其毕业生能够找到一份不太累的工作而进行培训的产物。这样培养出来的茶艺师才是茶文化的主体,不废话才对得起良心。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一些茶企在招人的时候跟风,要求持有这种类似的“茶叶素养证书”才能入职。看来日本茶道大师千玄是不可能来中国谋生了。他一旦没有证书就背不出茶名。
当你走遍全国各地的“茶文化”场所时,你感受的是家具文化和玉器、瓷器、古玩等文化体系。关于茶文化你能找到什么?放两本茶书?挂几张历史茶人的照片?摆一堆茶具?这种地方只需要把茶换成咖啡或者酒,就是咖啡馆或者酒馆。如果换成饭,自然是餐厅。所以太多爱茶的人,不必认为茶店、茶馆就是有茶文化的地方。
茶文化的出现是误解的分水岭。茶没有任何文化基础。它是一种植物,没有原子弹那么深不可测。中国茶,从种植到饮用,一直处于一种粗糙的技术体验中。我们不得不谈文化,也就是一系列的加工工艺文化。但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把这种文化作为茶文化的核心,而是把金碧辉煌、古色古香、棋艺、书法、绘画等等硬塞到了茶中,从而得出这是茶文化的关键要素的结论。它传播:“喝茶是一种文化!”多么高大上的一句话,被问到是什么样的文化,至今没人能说清楚,也没人能说清楚。笔者曾经给茶文化下过一个定义:它是指以茶为媒介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统称为茶文化。但这个定义被大量茶商否定,他们把茶文化理解为:柴米油盐诗书茶或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这种文化国度,他们讲这样的“文化”交流,并不奇怪,很正常。
相关资讯